搜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内蒙古坚持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绿富同兴 小康路宽

头像
2020-08-05 09:30 / ©人民网
关注

本报记者  陈沸宇  李林宝  吴勇  张枨

白帆点点,水光潋滟,成群成群的赤麻鸭、海鸥,在水中嬉戏觅食。这里是塞外草原——内蒙古第三大内陆湖岱海。

“前几年岱海面积一直在缩减,2018年开始停了下来。”在岱海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民索太平保激动地说,“现在再也不担心岱海继续缩小了。”

生态向好,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实施的以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河道疏浚、应急补水、生态恢复、水质恢复为主的“两节两补两恢复”综合治理措施。截至2019年底,岱海周边地下水位比2016年上升22.66厘米,湖面不再萎缩,水质有了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2019年,乌兰察布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43万人次,增长10.4%;全市旅游业带动贫困户3711户、8944人增收793万元。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对内蒙古工作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扎实举措统筹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呼伦贝尔草原致富带头人米吉格道尔吉——

“科学利用草场让我们受益无穷”

夏日的草原,处处绿意盎然。7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只见原野上许多网围栏已被拆除,牛羊正在悠闲地吃草,碧草随风摇曳,涌动如浪。

芒来嘎查曾经是贫困嘎查,如今是全旗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的排头兵。这一变化,离不开嘎查“80后”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

“过去由于分散经营,收支成本没有很好计划与控制,牧民收入很低。”米吉格道尔吉带着嘎查两委班子反复讨论和研究致富门路,发展脉络渐渐清晰——成立牧民养羊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原则,将18户牧民家的牲畜和草场进行集中分配,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成立4年后,18户牧民户年均收入提高近1万元。

轮牧释放活力,合作尝到甜头,牧民的干劲越来越足。在米吉格道尔吉带领下,2019年6月,新巴尔虎右旗第一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社——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整合了嘎查39万亩草场和5800多头(只)牲畜,让88户、248名牧民成为合作社股东和社员。

米吉格道尔吉介绍,合作社按照草畜平衡的标准,制定了牲畜划区轮牧方案,拆除了网围栏,科学划分四季轮牧草场和打草场,在保障草牧场生态平衡的同时,畜牧业也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牧民阿拉登仓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后,他和妻子将自家的180只羊加入到合作社的集体羊群中共同放牧。阿拉登仓告诉记者,“去年一年纯收入11万元,贷款还完了,也脱了贫,现在生活富裕了。这样的合作社好得很,我会一直干下去。”

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牧民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就业择业渠道拓宽,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科学利用草场让我们受益无穷。”米吉格道尔吉深有感触。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

大兴安岭老林业工人于久江——

“不再砍树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在这样的歌声里长大的护林人于久江说:“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砍树卖钱,现在不砍树了,收入反而翻了好几倍,真是不敢想。”7月17日,记者在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见到他时,他正忙着套马车,驾好辕,紧了紧笼头,把缰绳系在车头,等着游客上车。

白狼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岭脊南侧,居民主要以林业职工为主。于久江以前是阿尔山市白狼林业局的一名林业工人,一个月收入2000元。2000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得以休养生息。于久江的工作从伐木变护林,管护3万亩林地。

“林区最怕的就是火了,等松针一积厚,护林防火的压力特别大。”在林区生活了几十年,于久江很是清楚。

不伐木了,老林业工人虽然还有工资,但算不上富裕。为此,白狼镇鼓励大家搞特色旅游增加收入。

于久江也在2013年办起了林家乐。夏天拉马车,带游客欣赏林区风情;冬天拉爬犁、雪圈,带游客体验冰雪乐趣。“这两年日子真是红火,来玩的大巴车常在门口排队。”老于开心地说,“真正实现了‘不再砍树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

林家乐之外,于久江还种了5万多棵树苗。每月拿一份4000多元的护林工资,加上搞旅游、种树苗,一年收入10多万元。“现在这日子别提多充实,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老于一脸幸福。

近年来,阿尔山市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旅游产业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目前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超1.4万人。2015年到2019年,旅游人数从252.19万人次增长到498.63万人次,旅游收入从32.99亿元增长到60.77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生态屏障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

毛乌素沙地牧民吉日嘎拉图——

“和沙地‘打仗’40年,我们胜利了”

2019年,内蒙古的森林覆盖率为22.1%,比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刚听介绍时,感觉这个数字似乎不大亮。但打开地图,看着成片成片黄色的沙地,就发现这一个百分点有多么难得。

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7月19日,记者来到这片沙地腹部的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车沿着沙漠公路往里开,两旁是一棵挨一棵、一行接一行、一片连一片的各种绿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漫漫沙海。

“和沙地‘打仗’40年,我们胜利了。”58岁的吉日嘎拉图感慨。

吉日嘎拉图,蒙古族,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牧民。他告诉记者,1984年,布日都嘎查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他家分到14000多亩草场,但真正能放牧的不足600亩,零散分布在沙丘间。那时风沙肆虐、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

“必须封住明沙!”全家人下定了决心。封明沙要用沙柳,吉日嘎拉图和妻子赶着毛驴到30多里外找沙柳、运沙柳,回来栽沙柳。好不容易把沙丘围住,风吹一夜,沙柳又全被埋了。

“就这样种了埋,埋了又种,一直坚持了五六年。”吉日嘎拉图记得,直到1990年才摸索出治理沙丘的办法——先固一面坡,再治一堆丘。他和妻子找准沙丘的一个侧面全种上沙柳,这样柳条就不会被埋……

摸索出这个办法后,全家人信心大增。随后购置了拖拉机等,种树种草效率大大提升。这些年过去,吉日嘎拉图家的14000多亩草场,如今已有八成实现绿化。

驯服沙地,沙地吐金。吉日嘎拉图家在治沙增绿中也收获了好日子。他家如今养着200只羊、50头牛,每年草畜平衡补贴有5万多元,公益林补贴4000多元,每年平茬后的沙柳枝卖给生物电厂又有一笔收入,农闲时还能出去打工挣钱。吉日嘎拉图在他家16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告诉我们:“我家去年纯收入就有20万元。”这个朴实健壮的汉子笑得合不拢嘴。

乌审召镇镇长党新峰介绍,当地生态治理总规模目前已达181万亩,植被覆盖度达74%,森林覆盖率达33.29%,201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毛乌素沙地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内蒙古境内四大沙漠都已相对稳定,林草盖度均有提高。过去5年,内蒙古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禁面积200万亩,乌审旗、杭锦旗、磴口县等27个旗县迎来防沙治沙与脱贫致富的双赢。2019年,全自治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555元,比2013年增加近一倍。

内蒙古,正走在绿富同兴的小康路上。

作者:佚名

本站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昊图食品网之意见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