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费比果蔬贵降低生鲜物流损耗须标本兼治
生鲜农产品流通,从产地到餐桌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涉及储、运、销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链条的效率,造成流通不畅、成本增高、价格波动。其中,产地源头的“最先一公里”和末端流通的“最后一公里”是流通链条的薄弱环节。补齐生鲜流通短板,促进流通降本减耗增效,事关农民“钱袋子”和市民“菜篮子”。为解决上游供应商分散化、低效化问题,一些生鲜电商开始布局“订单式农业”,并围绕“最后一公里”降低损耗率等难题探索破解。业内人士认为,降低损耗率,整个产业链的利润才可能提高。
冷链运输高成本致果蔬“身价”倍增
夏季是果蔬集中上市的季节,果蔬对保鲜、运输条件要求较高,但果蔬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成本是多少呢?
在河南省鄢陵县东香脆农业有限公司的桃园里,工作人员宋魏正打包蟠桃。“今年蟠桃的市场价格每斤8元,线上线下都有销售,但线上销售范围只在附近市县,一些省外的订单无法完成,物流费用太高。在一些生鲜电商平台,1斤蟠桃包邮的价格在16元左右,运费占了一半。”从农田到餐桌,蟠桃的“身价”涨了1倍。
同样对保鲜要求高的荔枝,市场价和生鲜电商平台上的价格相差更大。在广东省高州市,荔枝的收购价每斤3元—4元。但对比生鲜电商平台,白糖罂荔枝今年上市时在电商上的销售价格约13元/斤,收购价和市场售价之间相差了10元,荔枝的“身价”涨了3倍。
这10元的差价大部分消耗在包装和运输荔枝的路上。荔枝从枝头摘下后马上要装车运输到产区仓库,将荔枝过秤后进行“预冷”。所谓的“预冷”是因为从枝头摘下的荔枝表面还有热气,需要在温度较低的仓库中散热,保证打包时荔枝表皮干爽,在运输过程中不容易腐烂。预冷过后的荔枝将进行人工剪枝,修剪掉多余的枝叶后装入小篮,按照3斤或5斤的标准进行定称,再放入保鲜袋中装入泡沫箱。为了最大程度给荔枝保鲜,每个包装箱内会放置冰袋和吸水纸,这样又增加了一道隐形成本。在产地的仓库完成分拣和包装后,荔枝将交由具有冷链运输能力的企业送到消费者手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生鲜电商行业从田间到餐桌的运输链没有完全打通,运输成本过高,导致果农在线上销售的价格过高,这让生鲜电商也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高价的背后是高投入和高损耗
果蔬不贵,但配送费比果蔬贵。“生鲜品对温度、湿度及包装都有相应要求,整体看,即使一线城市也都面临高损耗问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专家委员杨达卿表示,缺乏温控设备设施及专业包装等,都可能带来产品变质或包装破损。
要降低生鲜变质的可能性,冷链建设必不可少,而仅是冷冻仓的投建就是一笔巨大费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顾问张签名表示,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的货物流通特性,产地冷库的建设较销地冷库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基础设备短板更明显。在张签名看来,没有“最先一公里”就不会有“最后一公里”,而预冷作为一种预贮处理方式,是农产品低温冷链贮藏运输必不可少的环节。但预冷库建设成本高,尤其是农产品需要的气调库,比一般的冷藏库成本更高。动辄千万元的投入,对农产品产地的农业合作社或农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此外,一般的仓储场地租金在35元—45元/平方米,而冷冻仓的租金达到160元/平方米,高者甚至达到200元—300元/平方米。
而在高投入之后,还有高损耗的问题。
目前生鲜电商在产品的物流运输上存在标准化程度低的痛点,生鲜产品来源分散,产品供应不稳定且易腐烂、易损耗,在流通环节需要全程冷链运输,同时又由于标准化程度低,导致损耗成本高。在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生鲜市场中,生鲜冷链损耗率小于5%,但国内损耗率大于20%。
损耗出现在哪里?杨达卿分析,生鲜供应方仍是大量小农户,一户或者一个生产基地往往无法满足生鲜电商的采购需求,为了保证原产地食材的质量,一方面,生鲜电商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筛选供应商,导致生鲜电商的议价成本、人力成本骤增;另一方面,无法实现规模化采购也造成了生鲜电商订货不稳。
信息化网络化助力“降本增效”
生鲜电商涉及采购、品控、仓储、运输、补货、配送等诸多环节,链条较长、流通环节多、整体效率较低,而且生鲜的即时属性要求很高,易坏、高损耗。传统冷链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代生鲜电商需求,这激发了各大生鲜电商对供应链及冷链物流的布局热情,积极提高生鲜供应链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全链条的管理能力,实现冷链物流的“降本增效”。
在产地源头的“最先一公里”,为了解决上游供应商分散化、低效化的问题,盒马生鲜电商联合中化集团布局“订单式农业”。“从源头上看,中国市场的生鲜产品存在的大问题是‘非标品’,产地缺乏链接消费端的专业人才,我们落地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虽然资金、渠道都有了,但是在产地没人对接执行。”希源农业创始人、深耕原产地多年的吕正兴认为,降低生鲜损耗要“标本兼治”,从改善、改变产业链开始,首先从源头引领农民改善种植方式和技术。此外,要解决农民履约能力不足的问题,可由政府和企业成立协会或者合作社,以点为突破,保证收购价格的稳定。
而在流通末端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菜店、生鲜电商也在寻找突围模式。在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看来,降低损耗率将成为生鲜电商突围的关键,“盒马、沃尔玛、永辉在降低损耗上都是做得好的”。
从目前来看,以盒马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店仓一体化模式以及近年兴起的结合微信群和便利店运营的社区拼团类生鲜电商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所谓的社区拼团类生鲜电商指的是以社区中心,以团长为分发节点,消费者可以通过小程序等工具拼团购买生鲜。“通过社群服务形成定制化的生鲜产品采购提高了复购率,会降低5%—10%的物流损耗。物流损耗降低了,整个产业链才可能会有利润。”吕正兴说。
2019年10月,本来生活与顺丰达成战略合作。疫情期间,京东生鲜商品迎来暴发式增长,京东数据显示,从1月20日—2月28日,京东生鲜整体销量近13万吨。杨达卿认为,从其中可以看到生鲜电商未来趋势——全产业链型的生鲜电商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顺丰有较强冷链服务资源,投资本来生活这类生鲜平台,能建立从后端储运到前端营销等多链路整合服务能力,做强生鲜供应链服务;而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投资自建物流体系的京东,借助于供应链能力,在疫情中发挥了稳定的物资供应保障作用。
实际上,生鲜电商们虽然投入巨大,但目前为止盈利者寥寥。“未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小众而个性化的东西也将越来越多。”吕正兴认为,产业化、标准化和小众化、个性化似乎是矛盾的,但未来会同步发展。当下越来越多资源型的企业进入产地源头,比如房地产商、金融企业进军农业,传统的小农模式将会规模化,非标农产品变成标准品。另外,现在原产地农产品可以通过社交电商等被更多人知道,定制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多。
(王金臣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0年8月3日 02版)
(责编:王金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