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用力"小康"扶贫暖人心
本报记者 薛海军 通讯员 田辉
“小康真不赖,一点也没有官架子,尽给我们办实事儿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壕赖村老百姓念叨的真心话。
小康真名康玉宝,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经济与生态研究处副处长,2019年7月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选派到壕赖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扶贫无小事,责任重如山。自打驻村工作第一天起,小康就跟上老队员们一头扎进贫困户家中,讲解扶贫政策、帮助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用心用情用力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扶贫队员的使命和担当。
卓资县梨花镇由原梨花镇和原福生庄乡的丰恒、东壕赖、中壕赖、福胜4个村委会合并组建,全镇辖区面积384.7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2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0人;全镇辖14个村委会,134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人口31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90人。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后,该地区的脱贫工作也随即展开,这个地处偏远的小镇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小康所驻的村是卓资县梨花镇的中壕赖和东壕赖两个相邻行政村,共有17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18户7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250人。这两个行政村共建一个壕赖联合党支部,由卓资县水利局派出的一支驻村队共同帮扶。几年来,在驻村第一书记张日峰和支部书记乔屹基的带领下,总结探索出“党组织联建‘带’脱贫攻坚,发挥行业优势‘帮’脱贫攻坚,发展生产‘强’脱贫攻坚,搞好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的脱贫攻坚“四步路子”,帮扶壕赖村父老乡亲战胜贫困、共同致富。2019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02元增加到8912元,增长242.5%,全部实现了稳定脱贫。
小康来壕赖村驻村时间较晚,在驻村队里年龄也最小,大伙亲昵地称他“小队员”。虽说来得晚,但他却干劲十足,全程参与到驻村队各项繁重紧张的扶贫工作中。
壕赖村的扶贫工作接近尾声,最难啃的就是保障老百姓住房安全这块硬骨头。2019年下半年,正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的攻坚期,小康和驻村队友们一道,起早贪黑往村里跑。因为,上午去得晚了村民们就下庄稼地干活去了,下午去得早了村民们干农活还没回来,晚上太晚了又影响村民们睡觉。于是,小康和驻村队友们摸准规律,就利用一早一晚村民们在家休息的时间段,爬坡上坎,走村串巷,挨家挨户地宣传国家关于农村住房保障的扶贫政策。老百姓乍一听危改和搬迁不全免费,个人还得自掏腰包补一小部分款,最初不理解,有抵触情绪。小康和驻村队友们就耐着性子三趟五趟地跑、三遍五遍地讲,直到把政策讲透了、把思想做通了为止。思想工作做到位了,下一步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工作就顺顺利利的开展起来。
村里面七八十岁的孤寡老人居多,都干不了重活。有些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地谋生,一时半会抽不开身回村里帮老人搬家,搬家入住新房反而成了这些老人们的愁苦事儿。小康和驻村队友们开上皮卡车,一家一户地帮忙搞卫生、搬家具。整整两个多月时间,跑前跑后张罗着,往往是前脚弄一身尘土,后脚又出一身汗水。村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大家给驻村工作队起了个很雅致的外号———“小康搬家公司”。2019年,壕赖村易地扶贫搬迁卓资县扶贫楼28户,幸福院安置10户,安置励志岗位就业10名、每年每人受益3000元。老百姓喜迁新居,笑足颜开,都夸“党的扶贫政策好”。
牛心沟自然村的张金叶老人患有红斑狼疮病,前前后后住院3次,每次一住就是一两个月,到后来虽然病情被控制住了,但每个月吃药得花2000元左右,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垮了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及时将张大娘的情况上报并纳入因病致贫户,还给她申请了健康扶贫慢病送医送药,这一项就省去了张大娘大部分的药费。可是,有种特效药不在政策范围内,为了帮张大娘省钱,小康就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跑遍了呼和浩特市的各大药房,终于买到了价格最低廉的药,这样一来每盒药就能节省20多元。红斑狼疮是慢性病难根治,医生要求每季度去医院复查一次,张大娘行动不便,子女又都在外地生活,一推再推,半年多了都没能去复查。小康得知这一情况后二话不说,开上自己的车拉着张大娘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复查。正赶上快过中秋节,复查完送张大娘回村里时,小康又特意买了几斤月饼,让她和老伴开开心心过个团圆节。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和他的驻村队友们每天奔波忙碌在壕赖村的沟沟坎坎里,倾心尽力,默默奉献,为的只是帮扶村里面的老乡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中国食品报》(2020年07月24日01版)
(责编:韩松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