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用标准引领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刘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食品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标准是一种行业和经济的秩序。推进食品行业改革,标准化是关键。食品企业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以及安全的产业,标准化对其经营发展尤为重要。紧紧扭住标准化这个关键,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有效发挥市场作用满足企业提质增效的需求,让标准成为质量的“硬约束”,才能实现我国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要大力提升标准对食品行业重要性的认识。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既包括宏观经济发展质量,也包括微观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生产质量、服务质量的概念。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最终需要靠千万家企业切实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撑。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标准反映了企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企业要满足市场竞争需要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必须追求和采用更高的标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标准化在食品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贯穿,为指导生产经营者制定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标准化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消费权益,实现产业升级,构建产业链的根本要求。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基础,食品行业的标准化有利于促进食品技术的创新,促进食品行业的发展和升级,更好地保证好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发挥标准在食品行业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基础,是引导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依据。一是增强标准体系的前瞻性。国家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发挥的是基础作用,可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制定企业标准,生产高品质食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为提升食品品质,创建中国食品品牌,提供标准支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要打造提升食品行业标准化能力的良好机制。质量标准,是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截至2019年5月,我国现行食品国家标准2143项,其中强制性标准1260项,推荐性标准883项;行业标准2674项,涵盖食品行业二十多个领域。食品行业要在营养食品、地方特色食品、新型生物发酵食品、方便食品等重点领域,加强标准制定,提升制标质量,确保标准的协调互补、适宜有效。要加强标准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化、高水平、高质量的食品标准体系,分类加大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军工标准、企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同时,要完善食品行业标准化专业学科建设,综合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大力发展第三方标准化专业服务机构与系统,让食品企业能够获得完善系统的标准化专业服务,从而更好提升标准化水平和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高标准是高质量的保证,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关乎生活品质的提高、财产安全的保障,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习近平主席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标准代表着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力提升标准对食品行业重要性的认识,发挥标准在食品行业中的引领作用,打造提升食品行业标准化能力的良好机制。食品行业一定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有效提升。
《中国食品报》(2020年07月06日01版)
(责编: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