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黑龙江拜泉:“四联”模式助力脱贫攻坚贫困人口真正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已形成

头像
2020-07-02 09:15 / ©中国食品报网
关注

本报记者  高伟  通讯员  裴振萍  王克俭

黑龙江省拜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充分激发贫困劳动力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避免一分了之、一股了之、一包了之,拜泉县探索推进支部联合、校企联建、干群联动、利益联结的“四联”产业扶贫模式,坚持把组织贫困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务工增收作为考核检验干部主责主业的重要指标,压实责任,务实推进;发挥好村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通过村屯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建立贫困劳动力基地务工人员名单,有计划组织发动贫困劳动力到扶贫基地务工;通过利用资产收益金给予扶贫基地务工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误餐补贴,与非贫困劳动力间工资差异化奖励等措施,围绕重点推进食用菌、甜玉米、黄金勾豆角等“四联”型扶贫产业,牵头龙头企业7户、合作社135个,带动贫困人口1.9万人。

“来基地打工3个多月,挣了近1万元工资,这是我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家住拜泉县长春镇裕民村五组的贫困户时雪花说。时雪花今年49岁,孩子正在上大学,家里仅有的10多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每年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今年3月份,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她来到了新组建的拜泉县滑子菇产业长春镇基地大棚务工,从事采菇工作。她每天朝五晚六,平均一天至少能挣100元,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50多元。由于时雪花努力肯干、善于钻研采菇技术,现在已经成为了领班,自己带工,还指导着14名工人。

万发村76岁的贫困户马喜英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来基地打工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按照基地规定,在保基本工资的前提下,多干多得。作为剪菇工,马喜英每天能剪百十来斤,挣个零花钱没问题。用马喜英的话说,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获得一份工资,比闲在家里静等分红,更有一种荣誉感和获得感。

今年,拜泉县长春镇裕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拜泉县鑫鑫菌业公司合作,采取“四联”产业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产业扶贫“短路”“缺路”“断路”问题。在支部联合上,包括13个村党支部、1个合作社党支部、1个企业党支部在内的三类党支部同频共振,联合组建了长春镇食用菌产业党委,帮建共商破解发展难题,合力推进扶贫产业基地深入发展。合作社将现有154栋大棚入股鑫鑫菌业,生产加工滑子菇,目前已进场菌包90万袋。在校企联建上,依托拜泉县食用菌研发中心,合作社根据食用菌的生产进程,分阶段、分层次组织科技培训,打造一批农民技术能手和产业工人,进一步助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干群联动方面,长春镇选派75名优秀党员干部作为联络员,每名联络员负责组织八九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目前已组织贫困户671户1247人。在利益联结方面,合作社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打造滑子菇全产业链为核心,释放产业发展红利,发挥扶贫带贫效力,采取设立收益“资金池”的方式,为务工贫困户发放交通补助和误餐补助。长春镇人民政府负责人王海艳说:“按照1栋大棚4000元的租金计算,我们今年计划注入收益‘资金池’61.6万元,叠加务工收入,户均可增收2718元。”

长春镇只是拜泉县“四联”产业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目前,拜泉县已经建立“四联扶贫基地”22个,预计带动贫困人口4014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全县参与产业基地务工1673人,人均增收达到1014元,贫困人口真正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已经形成,在产业扶贫中实现贫困群众有收益、劳动务工有薪金、扶贫资金和市场风险有防范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解决了“分得多、参与少”“不劳而获、增收一阵子”等问题,培育了一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使扶贫资金充分发挥带贫、益贫效益。


《中国食品报》(2020年07月02日01版)

(责编:韩松妍)

作者:佚名

本站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反映任何昊图食品网之意见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