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品B2B前景看好,多家供应链平台获新融资
今年,冻品“疫”外迎来政策和市场认知的双重利好,冻品到家业务有了暴发式增长,资本也开始加码冻品食材供应链平台。2月份以来,不到4个月时间,就有三家食材供应链平台公开收获融资的喜讯。
资本寒冬里,冻品食材供应链平台为何仍获垂青?
本报记者 姚冰冰/文
动向
疫情以来多家食材供应链平台获融资
今年2月25日,冷冻食材B2B供应链服务平台———冻品到家,完成3500万元人民币A3轮融资,由梅花创投领投,不惑创投、魔量资本跟投,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对上游工厂的整合赋能和市场扩张。
整一个月后的3月25日,优鲜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新冻网”)宣布,新冻网完成了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九合创投独家投资。据新冻网创始人、CEO李善领介绍,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人才梯队建设、成立新仓及信息化改造等。
5月21日,专业预制菜研发及供应链平台“找食材”,也宣布获得来自青松基金、零一创投的A轮、A+轮共计8000万元人民币投资,极值资本为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加上2019年9月获得的来自银河系创投的30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找食材在一年内共获得超过1亿元人民币投资。
分析
政策倾斜+自身成长性好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但在疫情危机中,不仅有“危”更有“机”,一些行业反而可能迎来更大的增长,其中冻品行业就迎来了消费认知和政策倾斜的双重利好。
正如钟鼎资本严力所说,疫情过后,总有公司逆流而上。“疫情带来的痛苦,并不能改变‘潮水’的走向。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改造、中国消费市场的产品升级、中国产业链的协同化,这些趋势仍然会继续,甚至有可能在疫情结束后加速到来。”
供应链效率的提升,一直是资本关注的热点。一位资本投资人介绍,从2018年开始,资本市场就处于资金极度紧张的局面,而且每况愈下。像滴滴、美团这样大的、系统性的投资机会较少,资本只有抓住零星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ToB供应链是比较值得关注的领域。
疫情以来,已有三家冻品食材供应链平台获融资。“这几家供应链平台都非常不错,我们也很看好。”该投资人透露,“我们也下注了一家冻品食材平台,不过目前尚未对外披露。”
实际上,冻品行业自2019年就开始大热起来。受非洲猪瘟影响,去年肉类价格大幅上涨,猪价创6年来新高,养猪企业大举扩张,巨头相互跨界,冻品全线开涨。
李善领分析,冻品食材之所以能成为资本的热点,有三点原因:其一,从宏观的国家政策上有一定的倾向,在去年的非洲猪瘟和今年的新冠肺炎双疫情下,国家加大了对屠宰、养殖领域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冰鲜和冷冻肉类,保障居民消费;其二,冻品食材为标品,市场规模足够大,还有一定的抗风险性,是民生必需品;其三,冻品行业比较传统,信息化弱,上下游极其分散,交易环节多,有较大的改造空间。
获得过多轮融资的冻品食材平台———冻品在线,其创始人、CEO林志勇对资本和食材供应平台都非常关注。
“新型供应链平台替代传统贸易是大势所趋,会有越来越多资本关注这个赛道。”林志勇分析,“冻品赛道机会很多,百花齐放是好事。特别是疫情之后,冻品、半成品无论在餐饮还是家庭渠道,都出现了很好的增长,品牌厂家(如千味央厨、大希地)和新型供应链平台(如冻品在线、冻品到家)都有很大机会。”
预判
食材供应链的下一个“战场”,在下沉市场?
一直以来,冻品市场的规模很大,成长速度也很快,但信息不对称,品牌认知度低,流通效率低下。而新型供应平台的出现,正是为了提高效率,优化供应链。
新冻网的第一个投资人、九合创投创始人王啸就表示,期待未来新冻网对行业的生产、流通与销售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实现效率提升。
新冻网取缔了代理商和经销商环节,让次终端直接对接品牌商,冻品业务已覆盖鲁苏豫皖冀5省的120个县、区。
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卢春龙则分析,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000亿元左右,占食材总体的比重还不到10%。而参考与中国饮食结构类似的日本市场,预制菜品的占比达到60%以上。因此,我国预制菜行业仍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打通供应链,找食材搭建了一套“研发中心+城市站”体系:在源头成立预制菜品研发中心,在上游连接预制菜加工厂;然后通过冷链仓配,向下游连接下沉市场(县城级别)的食材配送商,实现预制菜当日送达。
“次终端客户”“县城级别”,是否意味着,下沉市场将成新型供应平台的新战场?
上述投资人介绍,食材是他们关注的核心赛道,而冻品是食材的重要部分。哪里更有机会,跟平台模式本身有关,各投资机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此,林志勇则认为,下沉市场有机会,但并不是很好做。“我们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冻品供应链平台之一,规模大、城市覆盖多、融资多、品牌力强,全国覆盖也是我们逐步要做的。” (据冷冻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