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选利:后疫情时代的高校团餐发展面临新挑战
人物简介
郭选利,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团餐专业委员会主席、中盛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监
目前,国内团餐企业已经超过10万家,整个团餐产业规模超过1.5万亿元,占据餐饮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毫无疑问,团餐是个大市场,尤其高校团餐更是关注的焦点,市场前景可观。
消费结构升级,学生消费观发生改变,吃出健康、吃出品质、吃出仪式感成了新趋势。所以不少高校食堂将美味、多元、智能、高效等元素融入其中。后疫情时代,高校团餐如何练好内功,迎接新的挑战?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团餐专业委员会(简称“陕西省烹协团餐委”)主席郭选利为我们做了解答。
张晨/文
高校达百余所,陕西省团餐市场潜力大
近几年,多所大学食堂走红于网络,像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好评连连。这些食堂在颜值、产品、智能化方面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助推了中国高校团餐的发展。
陕西省是中国教育大省,共计有100多所高校,每所高校配置有多个食堂,用以满足师生的就餐需求。2019年12月,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团餐专业委员会成立,助力当地团餐企业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的团餐市场有着较快增速,目前有二三百家团餐企业,规模型的有四五十家。陕西高校团餐市场规模较大,随着社会餐饮‘三高一低’问题日益显著,不少大型社会餐饮品牌转战团餐,让本就红火的陕西团餐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郭选利分析。
陕西高校食堂多采用竞争机制。大型综合性校园中的多个食堂,往往会交由不同团餐企业经营。他认为,这种机制更利于团餐企业自我约束,它们能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优质的就餐服务。
高校团餐发展要突破四大瓶颈
郭选利介绍,陕西省团餐市场潜力虽大,但中小型企业居多,说明当地高校团餐还面临诸多发展瓶颈。
首先,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
国内团餐企业大多没形成集团化运作,中小型的企业还在凭经验操作,比如菜品制作与出餐多依靠厨师的经验。团餐企业想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亟待解决标准化问题。
其次,专业培训有待提高。
对于当地团餐行业的发展,陕西省烹协团餐委曾做过专门的调研。
一是企业在员工培训管理模式上还比较落后。虽然很多企业标榜自己引进了新的管理模式,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实操上没有落地。
二是餐饮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团餐产业更是如此,不少从业者“放弃镰刀,拿起菜刀”。并且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多追求速成,高技能人才短缺,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经营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高校团餐,局外人看到的是学生火爆就餐的一面,殊不知隐性成本很大。
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各大高校对食堂要求提高,装修与就餐设施都是高配置的,丝毫不输给社会餐饮,无形中加大了经营成本,压缩了毛利,所以“三高一低”也是团餐企业面临的现状。
最后,存在被对手“甩锅”的风险。
团餐行业中食品安全是命门。他认为,学校内的食堂虽然有了规范,但学校周边的小商贩依然存在隐患。学校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管控,学生在外就餐出现问题,学校食堂很容易“背锅”。
他表示,高校团餐经营成本不断攀升,要辩证去看待,可通过改变就餐环境来打造网红食堂,吸引学生就餐,提高就餐频次,慢慢打败“三无小餐馆”。
后疫情时代,高校团餐面临新挑战
进入5月份,学校将迎来大规模复学,更加考验团餐企业的抗压与应急能力。
以陕西省龙头团餐品牌“中盛餐饮”为例,疫情之前,它以高校为主,负责全国40多个单位的食堂,而目前正常营业的只有7个。期间,中盛餐饮积极自救,利用央厨优势制作半成品食材并负责配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复学之前,学校往往会要求团餐企业做好疫情预案,做到学生独立用餐,就餐路径可追溯。对此,郭选利提了几点建议。
1.设置防疫功能分区,排除就餐隐患。
在食堂门口,可设置免洗手机,确保每位学生就餐前做到无接触洗手消毒;在免洗手机对面,安装红外线测温仪,检测就餐学生体温,发现发热马上进入隔离区;隔离区内再分时间段检测体温,如有异常,马上拨打“120”将人员进行转移。
2.安排错时就餐,实现就餐信息可追踪。
就餐时要保持间距,一人一桌,每位学生的姓名标记在桌子上,实现就餐人员以及相邻人员信息的可追溯。当然,单人单桌对餐厅人数也会有限制,所以当学生完全复学后,建议错时吃饭,保证关键时期有序就餐。
郭选利坦言,学校大规模复学后,对每个校园餐厅都是不小的考验,团餐企业要以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来约束自己。
高校团餐市场巨大,未来随着更多对手入局,行业将优胜劣汰洗牌升级,他希望各团餐企业能把握机会获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