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经济 - 搜索结果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告别地里刨食的苦日子——西海固 闯出康庄路
细雨浸润下,宁夏西吉县下堡村碧绿如洗。村口一侧的艾草扶贫车间内,数十名女工或分拣,或装袋,场面热火朝天。每个月,经她们之手加工销售的艾草护垫和沐浴包,总价40万元。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
IP、盲盒、直播……站在时尚前沿的万亿零食产业
近年来,随着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关注愈发强烈,休闲食品产业不断革新。除了吃的功能外,零食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闲暇陪伴,解压“良药”,也可以是快乐的“发酵剂”。不久前,“国人一年吃掉2
精加工食品何去何从
随着工业的发展,先进技术被更多地用于食品生产,货架上的精加工食品越来越多。然而,很多的证据表明,精加工食品的高摄入量可能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那么,究竟什么是精加工食品?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少对其的
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让生态愿景成为生活美景———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
人民日报记者宁夏西北,贺兰巍巍。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前些年车窗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一年一个样——再现“锦绣太原城”的逐梦之旅
正是盛夏时节,“三山环抱、一水中分”的太原城却凉风习习,惬意无比。一大早,年过六旬的刘铜明就翻身起床,带上宝贝相机出门“采风”。“摄龄”已有20年多年的老刘说,太原这些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花花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让生态愿景成为生活美景——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
本报记者饶文靖刘峰侯云晨宁夏西北,贺兰巍巍。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
贵阳大数据 惠民身边事
人民日报记者小吃街上,数据共享,街摊管理转型升级;养老院里,智能监测,精准照料,老人们安享晚年……说起大数据应用带来的身边变化,不少贵州贵阳市民感慨:“原来,大数据还能这么用!”小街不长,400多米,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万人的命运转折——我国最大易地生态移民安置区的脱贫密码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罗宗清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康庄村的新家前展示以前老房子的照片(2019年7月24日摄)。他家于2001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农货卖到远方、农民迁居进厂,贵州毕节——万山挡不住 蹚出脱贫路
本报记者程聚新苏滨王洲贵州毕节,五百里乌蒙腹地。乌蒙山主峰韭菜坪就坐落在毕节市赫章县境内,山势连绵,令人兴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但在如今的航拍镜头中,苍翠林间,路网延伸,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贵州发展经济注重保护生态靠绿水青山奔小康
“汇川的茄子熟了!”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的万亩茄子种植基地,农民们正忙着采摘。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整合资源打造这样的万亩坝区并非易事。“有了这片坝区,不仅实现规模化种植,也让附近的村民增加了收入
乌蒙“同心”战贫困
新华社记者7月的乌蒙山深处,1000余亩黄蜀葵开得正艳。在这片曾经习惯种植玉米的土地上,一朵朵迎风摇曳的黄花正在改变当地群众的生活。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玉龙坝镇平寨社区的黄蜀葵基地。中药产业“落户
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食品产业更大发展
本报评论员刘彤“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兰花掬得满庭芳——宁夏吴忠市古稀志愿者王兰花的温情故事
新华社记者何晨阳、靳赫“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在宁夏吴忠市,不少群众都知道这句顺口溜,其“主角”是家住吴忠市利通区的王兰花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说她们“傻”,是因为她们年复一年地进行
西海固换了新模样
枸杞红了好日子、“金”牛拓宽战贫路、紫葡萄串起富民链、滩羊烹出新生活、点“草”成金生态美……从昔日十年九旱、土地贫瘠的单调土黄色,到如今多彩增收之路宽又阔,曾被视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之一”的西海固
三幅“图鉴”说变迁——贵州“穿越时空”的脱贫印记
浩渺太空,卫星默默“凝视”着大地。中国西南山乡的沧桑巨变,都被尽收眼底。千百年来,深山沟壑阻断了贵州与外界的联通,也让这里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实现了从“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到“减贫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乌蒙“同心”战贫困
工人在位于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的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包装金针菇(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7月的乌蒙山深处,1000余亩黄蜀葵开得正艳。在这片曾经习惯种植玉米的土地上,一
党员干部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用心用情用力"小康"扶贫暖人心
本报记者 薛海军 通讯员 田辉“小康真不赖,一点也没有官架子,尽给我们办实事儿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壕赖村老百姓念叨的真心话。小康真名康玉宝,是内
红色圣地的“初心答卷”——革命老区遵义肝胆相照写征程
新华社记者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贵州,发现这里的穷人被称为“干人”,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农村的一些老建筑上,这样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新华时评:群众笑脸是最好的扶贫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有一个“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左侧有一面“笑脸墙”,上面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揭示了当地百姓近年来由穷到富的蝶变。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旁的“笑脸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红色圣地的“初心答卷”——革命老区遵义肝胆相照写征程
长征途中,红军进入贵州,发现这里的穷人被称为“干人”,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完全被反动派榨干了”。“要让‘干人’过上好日子!”……在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农村的一些老建筑上,这样的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岁月如梭,
重新搜索